如何在10秒内看透一个人的性格,这可是有心理学证据支持的

如何在10秒内看透一个人的性格,这可是有心理学证据支持的

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,关注科技、商业、职场、生活等领域,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、新观点、新风向。

编者按:识人能力是职场与社交场的重要竞争力。本文基于心理学研究提炼出7个「10秒观察法」:从入场姿态到小小承诺的履行,从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到对话收尾方式,层层拆解性格密码。真实性格藏于细节,社交洞察力可系统提升。文章来自编译。

人们总以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——似乎你得陪他们经历过几次心碎、交过换童年的创伤故事,甚至在公路旅行时一起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了解对方。

才怪。

其实只要十秒(如果是咋咋呼呼的那种人可能需要的时间更短),你就能弄清楚需要知道的一切。

这不是什么玄乎的“气场论”,而是实打实的心理学——好吧,大部分属于心理学范畴。剩下的只需要观察力和常识。

1. 入场方式暴露性格底色

有人像等待掌声般大步流星,有人则偷偷溜进角落希望没注意自己,还有人像终结者一样扫视全场,打量着有谁值得搭话。

求关注者:动作浮夸、声调拔高,发表“高见”前还要戏剧性地停顿一下。这样的是要么是E人,要么是急需得到认可的自恋者。

隐形人:会贴着墙根移动,几乎不发声。可能是因为社恐,也可能单纯讨厌人类——尚需观察才能得出结论。

从容者:自然得就像回自己家一样,不会刻意去证明自己,打招呼时有眼神接触,举止毫不费力。这类人最罕见。

2. 无人注视时的举动才暴露本性

聚光灯下人人都光鲜得体,但当他们认为没人注意自己时,好戏才开场。

不再发言后立刻就低头刷手机?

话题不涉及自己时仍专注倾听?

别人发言时面露不耐烦的神情?

只有在自己是关注焦点时才会活跃的人是行走的告警信号。靠谱的人无需不断得到认可,他们就只是出现在那里,不需要手里捧着奖杯。

3. 如何处理对话:双向交流还是个人秀?

你见过从不提问的对话者吗?类似这样的人:就算你说刚刚从一桩绑架案中逃跑出来,他们也能把话题扭回自己的周末计划。

或是在你说话中途插嘴自夸的人。

更可怕的是攀比狂:你提起自己的一个小成就,他们必以双倍“战绩”碾压你,且多半会补一句“闭着眼睛都能做到”。

好的对话是会流动的,而不是一人在唱独角戏。

但有的人把每次交流都变成个人的播客现场。

4. 小承诺是可信度的试金石

别看那些重大承诺,观察小约定即可。

“晚点联系你”——你联系你了吗?

“我发链接给你”——到底后来发没发?

“改天一起喝咖啡”——这是不是客套话?

如果连回复消息这种小事都食言的话,又谈何责任担当?

小小承诺能履行的人,才经得起考验。

5. 怎么对待“无用之人”是一面照妖镜

这是最强大的人格测试。

观察他们是怎么对待服务员、收银员、保洁员、客服人员的。

留意他们认为没有“重要人物”在场时的表现。

对无利可图者刻薄、轻蔑或直接使坏的人,绝非善类。

无社交利益仍保持基本尊重的人,才是真君子。

6. 冷静应对还是即刻炸毛?

对小小异议也会暴跳如雷的人最让人心累。

你说“我不同意”,他们瞬间就会露出爱犬被碾死的表情。

给出温和建议,他们会觉得遭受了人身攻击。

最绝的是倒打一耙:“你反应过度了吧?"”老兄,我只是说喜欢菠萝披萨而已啊。

连基本分歧都处理不好的人,真遇到危机时会是一场灾难。

7. 结束对话的方式暴露了社交能力

很少有人关注如何结束一场对话,但这恰恰很能说明问题。

突然消失型:前一秒还在聊,后一秒就已消失。没有告别,没有“很高兴跟你聊天”,直接人间蒸发。

笨拙逃离型:突然意识到自己要走了,却又花了五分钟才尴尬地抽脱出来。

“等等还没完”型:就是结束不了对话,像部不该存在的烂片续集般的拖延。

优雅收尾型:自然结束对话,留下深刻印象,甚至加句“跟你聊得很开心,下次有机会再聚”。

社交高手懂得如何不制造尴尬地结束对话(当然并非绝对)。

最后思考

人总以为自己能隐藏本性,但其实根本做不到。

所有线索都会泄露:怎么入场、怎么说话、怎么对待“无用之人”,这些都是线索。

一旦知道观察重点,你想不看到这些细节都难。

下次遇见一个你没见过的人时:

你一眼就能看穿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
译者:boxi。

相关推荐

我的广告体系(1)
ps4如何连接wifi设置
必看!2024最新SOHO族接案懶人包!
现在玩什么传奇版本的人最多 传奇手游最多人玩的版本
适合长期不换的超甜情侣网名(126个)
小米手机排行榜